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发布时间:2024-12-20 07:16:28来源:雷竞技在线登陆
草树婆娑、花枝摇曳、亭台楼阁,情侣在步道漫游,小孩在草地嬉闹……碧波荡漾的嘉陵江在流经距苍溪县城3公里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回水湾,县上在这里建设了梨仙湖湿地公园,成为了县城及周边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时序更迭,来势汹汹的江水不断冲刷,回水湾左岸形成了数个大小不一的沙洲,近岸则淤积成一片滩涂。“10年前,这里是采砂场,聚集了10多支采砂队伍,机器林立,砂石翻飞,隆隆的碎石声昼夜不停。”梨仙湖新区事务中心旅游发展股股长赵建回忆说。
2018年,苍溪县着手实施嘉陵江河道生态修复工程,陆续关停并转采砂企业,回水湾“安静”下来了。但未来怎么规划呢?有人主张搞江景房开发,有人提出建度假酒店,还有人说建水上乐园……苍溪县委、县政府把“生态”看得更重,在充分征求民意后,最终决定——建设湿地公园。两年后,以“风雅梨仙湖”为主题的湿地公园开园。387.23公顷的湿地里,分布有植物82科236种、野生动物64科200余种,成为四川省重要湿地和省级自然教育基地。
为什么不要客商来投资搞开发,而要县财政挤出3亿多元建湿地公园?对此,苍溪县有更大的格局。“苍山溪水就是生态文明的体现。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之中,让生态立县、绿色富民。”随行的苍溪生态环境局局长熊海斌插话说,这座公园为城市新增绿地126万平方米,净化了空气和水体,有效提升了当地环境质量。苍溪县还以公园为核心,规划了10平方公里的梨仙湖新区,未来将拓展成城市新区、旅游景区、产业园区融合发展。
出门能进园,移步就换景。如果把梨仙湖湿地公园建设看作苍溪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点位,那么全县范围内坚持发展的“庭院经济”更能凸显内涵深厚的生态理念。
“增产粮油稳基础,房前屋后桑果树。科学技术紧抓住,三年五载就致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苍溪县率先提出“庭院经济”概念,一首《山区致富歌》在苍山溪水间传诵。到了本世纪初,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庭院经济”的目标和内涵更加清晰——“六个一+三配套”,即每户建起一个经济园、一口卫生井、一口微水池、一口沼气池、一条进出硬化路、一个生态农居,同步推进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退改调生态环境建设配套、生态庭院与庭院文化建设配套。再经历产村一体的突破阶段、“大园区+小庭园”的跨越阶段、“三园联动、融合发展”的创新阶段,到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8月苍溪县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来到松柏掩映下的陵江镇玉女村庭院文化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影像资料,再现了“庭院经济”发展历史,馆外的浮雕墙,是当地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的真实写照。从大力推进“产村一体”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到确立“全域园区”思路,再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特色产业扶贫,一脉相承、持之以恒地坚守,让“庭院经济”成为一张靓丽的地方名片。
雨后初晴,玉女村1组村民王子军拿着两包水果专用套袋,走进了自家果园。繁茂的枝条上,结出了许多枣子大小的雪梨,显得格外生机勃勃。“房前的1亩多梨树,是20多年前栽种的,只要管护好,一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王子军熟练地套袋、捆扎,而隔着一条小路的果树上,小雪梨已安稳地藏在了浅黄色的袋子里。他打趣地说:“邻居比我还积极,我得趁着天晴抓紧些。”
苍溪县从始至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和绿色为底色,采取“园连园、园套园”的方式,将千万个户办产业园串联成相对成片、能对接市场的产业化大基地,推动全县建成23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69个千亩园区,集中连片发展红心猕猴桃39.5万亩、苍溪雪梨16.5万亩,年出栏生猪108万头、肉牛2.8万头、土鸡1790万只。
“与时俱进是‘庭院经济’保持活力的最终的原因。”玉女村党支部书记杜雨飞说,“现在,我们正按照县里的要求,积极探索以特色、优质、融合为特征的特色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以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嘉陵江畔,青山之间,远看是一片风光旖旎的乡间景致,近看则是一派农业生产场景:大棚里,村民仔细瞧着枝头,将过密果、病果摘掉;水肥一体化控制室里,工作人员正一边盯着显示屏,一边操作机器喷洒水肥……这里是香港日昇农业科学技术公司在亭子镇佛山社区租用200亩土地建起的生态猕猴桃产业园。当下正是猕猴桃抽梢孕蕾之时。走进大棚,放眼望去,绿油油的枝条环绕在藤架上,小小的果蕾挂满枝头。
亭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赵宏这周已是第五次来到这里,此时他与园区负责人交流着当前防病虫害需要注意的几点。赵宏为亭子镇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已有10多个年头。2017年日昇农业科学技术公司来此建立基地后,他便成了这里的“常客”,“生态种植跟普通种植有很大的不同,科技感十足。”
赵宏带着记者来到红心猕猴桃亭子基地服务中心电脑前。“这里面有县上开发的数字农业云平台。猕猴桃要想实现生态种植,控制肥料用量很关键,但以前都只能靠估。”说话间,赵宏打开了一个网页,上面清楚地显示着土壤PH值、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含量的实时参数。
通过大棚里的土壤检测仪获得实时数据,工作人员根据数据分析出当下猕猴桃生态种植所需微量元素缺什么、缺多少,再利用水肥一体化系统,将其补足,避免肥料过多。
精准施肥,不仅让顾客放下对“农残”的担心,而且带来了果子质量的提升。实测显示,园区红心猕猴桃在采摘时,糖分含量能达到8%以上,果肉干物质含量能达到18%。同时还能有很大成效避免因过度施肥带来的土壤板结,以及未吸收的肥料混合着雨水流入嘉陵江等问题,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如今苍溪县大中型猕猴桃产业园都用起了水肥一体化系统,做到了精准用水用肥。此外,该县大力推广生态育苗种植、遮阳大棚避雨大棚、发酵牛羊粪等有机肥,建立无病毒花粉基地……苍溪红心猕猴桃的生态种植,细心且精心。在离亭子基地服务中心不到2公里的黑天鹅家庭农场内,农场负责人罗杰正不停穿梭在各个大棚间,给在此务工的村民指导疏果技巧。
罗杰曾在县内一家现代农业公司工作,在那里他学到了生态种植猕猴桃的理念、技术等。2020年,当决定单干时,“生态”便成为他唯一的选择。
根据苍溪县猕猴桃种植户的经验,在同样的生产设施条件下,猕猴桃进入丰产期的头三年,非生态种植的,每亩产量能够达到2000斤;生态种植的,每亩则维持在1000斤左右。然而,此后的每一年,两种种植方式的产量基本持平,但市场行情报价却相差甚远,普通果平均地头价8元/斤,而生态果平均地头价是其2-3倍。
“不仅如此。”罗杰说,按普通方式种植的猕猴桃树,往往8年左右就会老去,而根据苍溪县现有记录,生态种植的树平均寿命为20多年。
在“来得快”与“来得持久”间,罗杰算好账,选择了后者。如何更好因地制宜做好“生态有机”文章?在他看来,“科技”和“经验”缺一不可。
除用好大棚、水肥一体化系统等现代农业设施外,罗杰还组织人员将附近山上的松针收集起来,以20厘米的厚度铺在猕猴桃园里。
“松树林的土壤偏酸性,与猕猴桃种植有着较高配适度。”罗杰说,压松针不仅能很好抑制猕猴桃树周围杂草的生长,免用除草剂,还能给土壤提供有机质,改变土壤酸碱度。这一方法,在提高猕猴桃生态种植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森林山火隐患。
采访中,罗杰一直表达着这样一个观点——搞生态种植,耐心比决心更重要。正是有了这样的耐心,作为世界红心猕猴桃原产地和最大产区的苍溪县有了大面积推广生态种植的勇气和锐气。近年来,该县红心猕猴桃生态种植户8530个,面积达3.56万亩,年均总产量2.38万吨。而由此引发的生态“连锁效应”,正向雪梨、柑橘等其它产业蔓延,生态产业的比重达到42.19%,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451元。
熹微的晨光透过云层射了下来,铺撒在烟雨缭绕的小山村。“唰—唰—”的扫地声,从家家户户的院落传了出来,划破了这一方宁静。陵江镇笋子沟村4组村民何建强披上外衣,敞开房门,挥舞着竹扫帚,从卧室、堂屋,扫到了院坝、堡坎,又沿着入户路一直扫到了公路上。“别人家干净,我家不干净可不行,每家每户都要干净。”何建强的家是一栋平房,院落也不大,但收拾的井井有条。这里的村民同他一样,都有爱护环境卫生和生态的习惯,平日里议论的不是谁家不干净,而是谁家更整洁、漂亮,谁家种植的蔬菜水果更加绿色。
不多时,天光大亮,何建强吃过早饭,转身钻进了房前的林子里,猫着腰、弓着背,将柑橘树下零星的杂草连根拔起,疏松的泥土看着很是清爽。“它们可是我的‘绿色银行’。”他栽种的500多棵柑橘树,进入了新一轮的盛花期。一簇簇洁白的柑橘花竞相开放,浓郁的香味,几乎渗透每个空气分子,沁人心脾,熏得人都要醉了。
冬无冻害,夏无酷暑,空气清新自然,土壤矿物质丰富,是笋子村栽培柑橘的生态优势。村上发展生态产业得益于苍溪县坚持发展“庭院经济”,把生态、生产、生活完美的融为一体,村民普遍施用有机肥,禁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加上物理措施的保驾护航,金凤柑橘的品质得以保障,名气慢慢的变大,一年能给村民带来1000余万元的收入。
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村民们的体会也最深。漫步柑橘园,长廊、墙面彩绘、景观小品,将园区妆点得精致美观。凉亭下有人在打扫卫生,路过的村民主动捡起掉落的树叶,丢进了垃圾回收站。
笋子沟村群山环抱,地势高低起伏,3个高山组曾备受缺水的困扰。“遇上天旱,水井见底,就到处找水,肩挑手提,太累人了。”村民张家安回忆。如今,在他家庭院的一角,一根水管探出来,拧开水龙头,清水汩汩流出,张家安喜在心头:“一整天有水,啥时候想用就能用,再不为用水发愁了。”1994年出生的张桂华爽利能干,跟很多年轻人一样,喜欢摄影和摄像。柑橘园里议民生、田间地头忙农活、合家欢聚喜开颜、远山如黛美如画……她用镜头记录下了村貌靓、产业兴、人和美的生动图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张桂华说:“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